Search


「當媽沒有不辛苦的」,我常這麼說。但是「一枝草一點露」,付出與回饋是對等的,甚至如果用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「當媽沒有不辛苦的」,我常這麼說。但是「一枝草一點露」,付出與回饋是對等的,甚至如果用對方法,回饋的愛與滿足,超乎原本的想像。
這麼熱切地想把關於母乳哺育的專業介紹給大家,想改變台灣婦女的生產環境,是因為很多人用錯了方法,讓媽媽與寶寶們都很辛苦,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饋與滿足,反而造成身心更大的傷害。
讓我們一起來支持,讓母嬰有更多的支持與更友善的環境。

[錯誤的哺乳觀念,才會導致「母乳最累」]

一支由奶粉商拍攝的「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」,在網路上引起許多共鳴與迴響,但細看內容,處處是錯誤的哺乳觀念,導致「母乳最累」的結果。

一位朋友告訴我們,「我三胎都在月子中心,但完全不同的過程…」

第一胎,她什麼都不懂,在月子中心夜裡寶寶不在身邊,從徒手擠奶到使用擠奶器,不斷衝奶量,結果月子做完,家裡冰箱滿滿的母奶冰棒,安心之餘,寶寶一天卻有一兩餐必須喝冷藏或冷凍奶,才能儲存更多「新冰棒」。

第二胎,奶來得很快,有了第一胎經驗,即使在月子中心也餐餐親餵,但初生寶寶食量不及脹奶速度,只好餵完後再擠一些出來,讓自己稍微舒服一點,結果奶量更多,回到家後冷凍庫依舊爆炸,沒想到寶寶完全不喝冷凍奶,只好全捐出去。

生第三胎前,她知道了全親餵的好處,雖然在月子中心希望半夜能補眠,還是擠奶,但先跟護理師溝通好,等寶寶起床想喝奶時才餵,也不強迫喝的量,所以半夜擠奶時只要擠出寶寶喝的量即可,回家後立刻拋開奶瓶全親餵,並且想喝就喝。母奶至今九個多月,比前兩胎都長也更愉快。

這位母親三次不同的哺乳經驗,說明了月子中心的協助母乳措施,能夠影響女性哺乳的方式與感受。許多媽媽認為護理師或醫師對母乳的概念一定是正確的,會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,然而他們不一定接受過母乳的相關知識與訓練,不適當的哺乳建議,導致「餵奶的辛苦」被「擠奶的辛苦」所取代,寶寶的體重、擠乳量、衝高奶量、規律餵奶等迷思,讓許多媽媽產後還未復原的身體吃盡苦頭。

「醫院護士和月子中心護理師叫我一定要排空,這兩字害慘人了,排什麼空啊,孩子吃多少就是多少,多擠出來幹什麼呢?」
「初乳明明很少,為什麼要硬擠?擠了半天就只有幾cc,又開始擔心沒奶,對媽媽來說打擊超大。」
「我設鬧鐘3個小時擠奶一次,擠完又花30分鐘洗擠奶器跟消毒,真的是一段悲慘的過去。」

再以影片中半夜三點的「擠奶鬧鐘」為例,在月子中心,多數媽媽都讓寶寶在嬰兒室過夜,其實母嬰同眠,媽媽並不會睡得比較少,雖然睡眠一直中斷,可是在醫學上的統計,反而感覺睡得好與睡得飽的比例遠遠多於母嬰分眠的媽媽,因為母嬰同眠時,媽媽與寶寶睡眠是同步的,寶寶醒來要喝奶時,媽媽也醒了,而不是被鬧鐘叫醒擠奶。

母嬰同睡,彼此在生理與行為上是互相影響的,媽媽對寶寶的生理反應較敏感,奶量較充足;對寶寶來說,能夠增加母乳的時間跟次數,淺眠時間(第1.2期)較多,深眠時間(第3.4期)較少,也能減少發生呼吸中止的風險。

母乳對孩子是最好的食物,但並非是唯一可選的食物,而且餵母乳的過程確實很磨人,配方奶確實是許多媽媽的好幫手,但使用配方奶的前提,不應是建立在媽媽無法以母乳餵飽孩子的挫折感上。

如同上述,當媽媽得以掌握正確概念時,哺乳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經驗,因此,當這部「真實母乳媽媽的奮鬥歷程」的廣告,強調女性餵母乳的辛苦,我們認為更值得被好好討論的是,錯誤訊息與經常誤導哺乳變成一場磨難。

其實,不需要製作成本高昂的廣告,提醒女性哺乳有多辛苦,我們需要傳達的是,婦產科醫護人員與月子中心護理師應增進母乳知識,讓女性在產前教育即能做好準備,產後也能得到正確的幫助,現在也有不少母乳支持團體能夠提供媽媽搜尋資訊,多管齊下,媽媽和寶寶就能享受最親密無間又愉快的母乳歲月。

「喝母乳的孩子是個寶」這句標語,確實讓餵母乳的媽媽壓力很大,與其強調親餵和母乳最好,更值得被好好討論的是,如何在產前教育增進正確的母乳知識,讓女性能及早做好準備,產後家人也能給予正確的幫助與支持,使用配方奶不是罪惡,瓶餵也不是,但該交由媽媽的自主意識,而非讓媽媽有罪惡感在先,覺得自己餵不飽孩子,畢竟養育寶寶的甘與苦,只有媽媽自己知道,不管是全親餵、瓶餵母奶,餵配方奶,都不會改變媽媽對寶寶的愛。我們希望,除了媽媽,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也能有正確的母奶觀念,讓願意餵母奶的媽媽擁有最強大的後盾。

以下是生動盟好文回顧:

月子中心如何改變近代母乳哺育文化? https://goo.gl/kfqaD4
坐月子機構化所產生的「數字迷思」 https://goo.gl/X3Qwjp
規律餵食的迷思 https://goo.gl/XtYTrI
母乳哺育與母嬰同眠/陳鈺萍醫師 https://goo.gl/YEyZ8k
過度餵食/陳鈺萍醫師 https://goo.gl/UIyPHh


Tags:

About author
母親與孩子,從懷孕開始,透過胎盤血流,交織起一個新生命的醞釀過程,母親們開始想像自己與孩子的關係。身體一直在變化,隨時都有新發現。 懷孕的過程,造就了一位母親。許多孕婦在懷孕過程怕出錯,處在焦慮之中。她們遵循孕期營養守則,盡可能做每種檢查,上各種媽媽教室,在生產時只要醫護人員說什麼,都極力配合。這樣焦慮的懷孕過程,會不會讓媽媽們,離自然韻律遠了,用檢查報告堆砌了一座牆,把媽媽與寶寶越隔越遠呢? 懷孕時,身體與荷爾蒙變化,不只保護了寶寶的生長與發育,也保護了媽媽。整個懷孕、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,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,都在為照顧寶寶醞釀。「所有的事在寶寶出生前就準備好了。」曾有學者這麼表示。阿萍醫師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,寶寶與媽媽身心一體的互動,從懷孕、生產、哺乳一直延續著。媽媽的身體在這段成長過程之中如何醞釀? 每對母嬰都是獨特,阿萍醫師與你一起來探索。 好孕工作室 Moni's classroom monisclassroom.com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9巷3號 電話 02-23699362 陳鈺萍醫師門診時間請見官網 https://www.monisclassroom.com/moni/
懷孕、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,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,都在為照顧寶寶醞釀。寶寶與媽媽身心一體的互動,從懷孕、生產、哺乳一直延續著。 每對母嬰都是獨特,阿萍醫師與你一起來探索。
View all posts